千龙网北京讯 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档案》栏目倾力打造、隆重推出的五集大型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即将于2016年6月27日至7月1日22:08在北京卫视恢宏献映。《解放——人民的选择》以“人民的选择”为主题,时间跨度集中于解放战争时期,通过揭秘珍贵档案、发掘尘封影像、寻访历史见证人、全面实景拍摄等方式,充分展现“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人民、造福国家”的历史论断。该系列纪录片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重点扶植项目。
北京电视台一直秉承“首善媒体,大美品质”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在过去的两年中,《档案》栏目先后制作推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伟大的贡献》、《西藏》等品质及口碑极佳的大型纪录片,其中,《伟大的抗美援朝》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西藏》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系列片奖。今年《档案》栏目除推出《解放——人民的选择》外,还将陆续推出《长征》、《新疆》等重大题材纪录片,共同锻造在新时代、新形势之下,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影像纪录、理论文献工程。
立意超越:深邃解读“人民的选择”
众所周知,有关解放战争的专题片、影视作品,此前已经不计其数。而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将有所不同,并追求全新突破。1946-1951年间,解放战争中的历次重大战役、重大历史节点,在该纪录片中,仅以背景出现,而全片的聚焦则集中于一个鲜明独特、振聋发聩的主题——人民的选择。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在八个月的创作过程中,《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实现了多项独家发现,并通过这些发现,对该主题予以更为明晰而深邃的解读,超越其他同类作品,让这部纪录片的立意达到更高的水准:
1 以档为真 直面历史
“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人民、造福国家”,这是无数人早已耳熟能详的理论。但在信息极度丰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家和民族面临“两个选择、两条道路”的命运,对于发生的那场国共对决以及“解放”的这个概念,人们的认知,却往往被日益纷杂的声音和种种断章取义的“揭秘”,冲击得越来越模糊,甚至产生混乱。而《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则以一贯“以档为真”的态度,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数十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方档案馆的大力帮助下,调集上百份大部分属于镇馆之宝的珍贵文献,以力透纸背的真凭实据,理直气壮地直面那段岁月,还历史必然以本来面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与美国圣智学术机构旗下的盖尔出版社达成了战略合作,从多达40000页的美国解密档案子集——《中国内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中,精挑细选并援引大量第三方原文档案,如《美军观察组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宋美龄与马歇尔会谈实录》、美国披露并点评的《国民政府五年计划》等等,为主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没有人民的解放,何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人民在追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做出抉择!当时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国际社会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差别和对抗的,但各方对当时的中国都有清醒的认识:国民党政权尽失民心,而共产党得到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衷心拥护,比如从美国的档案资料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权是一定会更替的,而中国共产党一定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建设起前途光明的中国。
2 尘封影像 正本清源
“生存对毁灭的殊死较量,光明与黑暗的命运抉择。”——这是《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总结出的真实感受。抗战胜利后,人民如何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选择自身的出路?《解放——人民的选择》,用真实的影像来回答。在很多早期的纪录片中,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奋勇支前的画面确实非常丰富,陈毅元帅的一句“我们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有着坚实的注脚。但人民群众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力量的源泉是什么?《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特别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达成合作,甄选出近100分钟从未或绝少播映过的历史胶片,其中很多是国民党政府的制片厂摄制的,比如《国民党六全大会》、《蒋介石60寿辰》、《中美商约签订》、《攻占延安时期的国军为人民服务处》等等。而通过这些真实的影像,在强烈的对比中,很多道理,已是不说自明——亘古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黑暗和痛苦的来源,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不仅要推翻三座大山,让人民获得生存的权利,更让人民第一次获得了民主意识和民族自尊的觉醒。从影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期以来被三座大山压迫和奴役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终于在自己的选择中解放了自己的命运,获得了首先作为人,进而作为国家主人的尊严。
3 历史见证 独家采访
《解放——人民的选择》的主题是“人民的选择”,那么在节目中,人民自然是主体塑造的对象。在《解放——人民的选择》的创作过程中,项目组采访了上百位各界人士,涵盖各阶层人民的代表。这其中,既有民革中央副主席、郑洞国将军的长孙郑建邦,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同志的女儿赛少华,闻一多烈士的儿子闻立雕等知名人士,也有刘胡兰烈士的家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老战士、库尔班大叔的女儿、上海市劳动模范杨富珍、投诚的国民党军老兵等历史亲历者,同时更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阳早、韩春夫妇的儿子阳和平等国际人士。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更真实地还原历史。——1949年10月1日,当天安门城楼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一颗大星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代表的正是当时的四万万中国人民: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此外,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泛人民的代表,“人民”的概念还包括当时的国民党起义和投诚官兵、各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知识分子、民主人士等。在众多历史见证人的采访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各阶层人民,首先是选择了自己命运的解放,进而要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而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他们达到这一目的。
呈现升级:首次实现全面实地实景拍摄
“以史为鉴、以档为真”是《档案》的栏目特色,但仅有丰富的史料在《解放——人民的选择》这样重大的回望历史、关照现实题材的呈现中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把浩如烟海的史料转化成电视的语言,同时,在史料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大命题的落地,做到令观众眼前一亮的电视呈现,是《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攻坚克难的课题。
通过之前历次重大题材项目的历练,《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全面走出摄影棚,从而使《解放——人民的选择》成为《档案》栏目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全面实地实景拍摄的纪录片作品。而也正是围绕着这个“第一次”,《解放——人民的选择》在呈现方面构建出如下特色:
1 实地拍摄 故事先行
《解放——人民的选择》的全部实地实景外拍,对于项目组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为此,项目组首先学习了大量的优秀主旋律纪录片,汲取经验,在《档案》的栏目特色思考中进行运筹,制定并最终实现了跨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辗转十万公里,47处实地的外拍讲述,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足迹走遍江河山川、沙漠雪原。同时,《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埋头数万卷书籍、资料细心甄选,挖掘独家镜头,倾听挚诚心声,挑选出部分最曲折、最感人的历史细节,进行了影视再现,与讲述人的讲述相辅相成,只为触摸最真实的历史,体味最澎湃的激情,让厚重的历史找到了现实传播的通路。
2 方式多样 气氛升华
作为北京电视台品牌栏目《档案》创作的作品,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中,不仅采用了实地拍摄、影视再现、插画动画、三维合成等多种创作手段,还增加了讲述人讲述、原始档案零距离展示等特色呈现,同时,更在气氛烘托方面,做了一定的创新尝试。在《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内部,这种尝试被称为“静物拍摄”。这种写意的方式,能够实现更好的呈现和视觉冲击。
3 记者发现 探索真知
《档案》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的成员,很多都是90后。这次全实地的外拍进程,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不仅是专业方面的历练,同时,更是精神上的洗礼。“只有用真情炼就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不感动自己,又如何感动观众?”在这样的标准要求下,《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在创作过程中,特意加入了记者的探访视角,将他们的感动、感悟、感激真实地呈现在片中,真正地理解“为人民树立丰碑”的内涵。
201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在此重大历史节点上,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倾力打造、诚意献礼的五集大型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播出,更具明鉴历史、正本清源的独特价值和意义。2016年6月27日-7月1日22:08,大型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北京卫视恢宏献映,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