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市场执行总监乔纳森-沃夫
香港电影市场助理总裁叶泽恩
一年一度的美国电影市场(AFM)于加州圣莫妮卡当地时间10月31日开幕。作为公认的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几个电影交易市场之一,美国电影市场是唯一一个没有电影节作为配套活动的纯产业活动。不管是柏林电影节的欧洲电影市场(EFM),戛纳电影节的市场(Marché du Film),以及香港电影节期间的市场(Filmart)都伴随着喧嚣的明星和红毯,只有美国电影市场的参加人员都是纯粹的产业人员,其中包括买家、卖家(展商)、制片方及寻求投资的新人们。正是这种专业性加上毗邻世界电影工业的心脏--洛杉矶,使得美国电影市场被公认为和戛纳电影市场并肩的全球两大影市之一。
今年的美国电影市场相比去年新增了12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买家,增幅达到10%。而这其中包括华夏在内有13家来自中国。在为期8天市场期间一共将放映442部电影,其中包括82部为全球首映,327部市场首映,其中不乏詹姆斯-弗朗哥、凯特-哈德森、朱莉安-摩尔、达斯汀-霍夫曼、格温妮丝-帕特洛等重量级影星的最新作品,另外还包括《四大名捕》、《大武当》、《寒战》、《危险关系》、《太极》、《一路向西》等华语电影。据估计共有来自70多个国家共计数千名影视行业内人士来到本次电影市场。
好莱坞外的庞大影视产业 并非所有项目都摆出来卖
谈起引进电影,多数国内观众想到的是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事实上每年在国内公映的进口电影中,即使是在今年中美电影配额新政后仍有进一半,也就是约30部影片是非好莱坞六大公司旗下的影片,很多影片只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在上映时海报上往往会主打好莱坞大片的旗号。但从全球电影市场的产量来看,好莱坞所占的比例不过是冰山一角。
美国电影市场的执行总监乔纳森-沃夫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介绍,去年的美国电影市场成交额在8亿美金左右,其中有5亿来自于项目的预售,剩余的3亿则主要来自在市场已经提供放映的成片交易。“成交的预售项目往往要多于已经有成片的项目,就今年的电影市场来说,放映的片子大概有450部,但来此的前期项目预计有超过2000个,”乔纳森说,“不过并非每个公司都会把自己的项目都摆到台面上来卖,有一些项目会印成宣传手册放出来,还有一些项目他们就会非常小心,只愿意卖给自己信任熟悉的客户。”
不过好莱坞并非和电影市场没有一丝关系,虽然六大公司都自己发行电影,不会搭台兜卖自己的影片,但不妨碍他们派出自己的采购在市场搜罗来自世界各地或者美国本地独立制作的优秀作品。“其实好莱坞六大每年制作的电影大约有100部,而全世界每年制作有2000多部电影,其中有1900多部都会通过电影市场来找到发行商。”乔纳森说。
AFM对比其他电影交易市场 中国崛起将改变行业
谈到和其他主要电影交易市场的对比,乔纳森用了个有趣的比方:“其实虽然从自然年来看,美国电影市场是在一年的末尾,但其实电影产业的年历更像学校的学期,每年的9月份,威尼斯和多伦多电影节其实是标志着新学期的开始,美国电影市场算是第一个电影市场,而到了戛纳则像期末,之后就是暑期,大家一边检阅成品一边享受。”从侧重点来说,乔纳森认为欧洲电影市场偏重文艺,戛纳电影市场则会比较注重电影节期间的作品,香港电影市场有很强的区域特色,美国电影市场则更商业。
作为电影市场的总负责人,乔纳森当然也注意到了中国市场的崛起对电影市场的影响:“中国大陆的经济大环境对电影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更多电影院的落成、更多的老百姓成为中产阶级并愿意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这种情况会继续延续10几20年,这种影响对电影行业是显而易见的。对大多数的制片商和发行商来说他们都依赖海外市场,对美国的电影业来说,70%的利润来自海外市场,所以电影必须能被国际市场接受,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电影人们会越来越注重那里的市场,什么样的电影在中国行得通,什么样的行不通,你会慢慢看到在内容上,或者制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以适应那个发展迅猛的市场。”
中国市场诱惑巨大 香港欲当窗口
2012年的AFM正式开始第一天的主题是“香港日”。由于近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整个国际影视业都对此寄予厚望,或者谋求途径能够让自己的电影进入中国,从年增长超过25%的票房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或者希望能够吸引中国的投资,打造合拍项目,一方面降低自己的风险同时又能更便利地将影片推入中国市场。但巨大的诱惑前又有着彼此不熟悉、文化差异、政策制度的理解等重重障碍,这也使得香港电影人有了发挥的空间,作为和大陆市场已经水乳交融的香港电影业,一方面他们相对更了解大陆市场的规则,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香港电影市场的助理总裁叶泽恩也专程从香港来到洛杉矶参加今日的活动,“美国的公司可以在合拍项目中提供他们好莱坞的专长,比如剧本、演员、特技特效、创意等,而我们香港的电影工作者也非常了解中国大陆的市场和观众的需要,所以双方的合作会对票房都有一点保证。”叶泽恩介绍美国公司通过香港电影人和中国进行合拍项目时说。
对于世界电影交易市场来说,夹在柏林和戛纳之间的香港电影市场多少有些尴尬,多年来对于大多数买家而言香港电影市场更像是一个放松的度假之旅。但随着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市场以其独特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也开始成为合拍项目的一个最佳平台,“在香港电影市场之前,亚洲都没有同类型的活动,亚洲的电影公司要推广自己的作品需要跑到AFM,或者戛纳的市场去。对于欧美的电影公司也缺乏一个在亚洲推广自己作品的平台,随着香港电影市场的出现,这些欧美公司有了一个最好的将影片打入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内地市场的平台。”叶泽恩说。
外国电影人眼中的中国市场:蛋糕虽大 难以下口
虽然香港日的议题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香港这个平台为欧美电影项目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有来自中影海外推广公司总裁周铁东的出席,很快国外片商们就将重心转移到中国市场和制度的问答上。大多数提问的片商都认为中国的配额和审查制度仍然是外国电影进入中国的最大障碍,而由于中国市场相对闭塞的环境,很多人对中国的整个电影体制有着片面的理解,比如在中国所有的电影的档期及能在电影院放映多久都全部是广电总局决定,中国的电影票房不对外公开或者会延迟很久才公开。“简单的说,现在关于中国的一切都是被夸大了的。”周铁东说。在被问到“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能在中国通过审查”时,周铁东的回答是:“不能太暴力,不能太血腥,不能太暴露,不能太政治,不能太宗教。”
文化差异及对彼此的认知差别也在中国电影的输出上造成了一种很尴尬的现象,中国人普遍认为的电影“国家名片”--武侠动作片其实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非常有限,与会人员提出虽然《英雄》至今仍保持着中国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但其后的类似题材的影片不管是合拍片还是纯中国电影,不管他们在内地的票房有多高,在北美和全球的其他地区始终只局限在当地的华人群体或者一小部分类型片爱好者中,而试图通过好莱坞影星来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陵十三钗》同样也在北美市场遇冷。在面向买家的场刊中,在本文开头提到的所有中国卖家主打的华语电影在“推荐级别”一栏中都是清一色的“面向区域或者类型片受众”。
在谈到对中国市场产生的种种疑问时,亚洲电影资讯的总裁帕特里克-弗雷特表示其实很多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折射了双方急需的沟通渠道:“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是国际影视行业最受关注的话题,我出席的每一个活动几乎都会提到关于进入中国市场的话题,这些问题被一遍又一遍地问到,我觉得其实最大的障碍就是大家彼此还不了解,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需要一些沟通的渠道和门户,这也是为什么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都争着称自己是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门户。有些人今天提到审查制度的问题,我觉得这不是什么障碍,有位与会者说得很好,其实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审查制度,只不过叫法不一样罢了。”
本次美国电影市场将于当地时间11月7日结束,有关本次市场值得关注并有可能以买断片进入中国的电影,敬请关注我们下一期的电影市场报导:坞外风景线。
(Lee)